抗原抗体反应
【简介】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reaction)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发生于体内(invivo),也可发生于体外(invitro)。体内反应可介导吞噬、溶菌、杀菌、中和毒素等作用;体外反应则根据抗原的物理性状、抗体的类型及参与反应的介质(例如电解质、补体、固相载体等)不同,可出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及中和反应等各种不同的反应类型。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中多采用血清作试验,所以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亦称为血清反应(serologicreaction)。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分子与抗体分子的结合有一定的比例。一般来说,抗原是多价的,抗体是双价的,因而一个抗体分子可结合两个抗原分子,而一个抗原分子可结合多个抗体。所以,在比例适合时它们可形成高度交联的抗原-抗体大分子复合物,沉淀下降。抗体过多或抗原过多,都不能形成高度交联的抗原-抗体大分子复合物,不产生沉淀或沉淀很少。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阶段。这一阶段使亲水系统变为憎水系统,反应很快,几秒钟至几分钟即可完成,但无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反应的可见阶段,出现凝集、沉淀、补体结合等反应。这一阶段的反应比较慢,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并受电解质、温度、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有三点,分别是特异性、成比例性和可逆性。
1、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是指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合的特异性。是由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决定的。抗原与抗体的结合高度的特异性,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但多数天然抗原具有不只一种抗原决定簇,与另一物质可能有共同抗原,对检验结果产生交叉反应,但这交叉反应仍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对临床诊断可能产生干扰,不过有时也将这种交叉反应用于临床诊断,如外-斐试验。
2、比例性: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只有当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时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
3、可逆性:可逆性指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解离,恢复抗原抗体的游离状态。抗原抗体结合是分子表面的结合,犹如酶与底物的结合,是一种非共价键结合,结合虽稳定但可逆;抗原抗体的结合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解离取决于抗体对相应抗原的亲和力及反应条件(如离子强度、pH等)。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法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类型】
根据抗原和抗体性质的不同和反应条件的差别,抗原抗体反应表现为不同的形式。颗粒性抗原表现为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表现为沉淀反应;补体参与下细菌抗原表现为溶菌反应,红细胞抗原表现为溶血反应;毒素抗原表现为中和反应等。利用这些类型的抗原抗体反应建立了各种免疫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广泛用于抗原和抗体的检测。为了提高反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便发展了一些新的试验类型,如种种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等。这些类型各有其特点。
【抗原抗体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两中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两种特性是由抗原与抗体分子的一级结构决定的。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
第二为可见反应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的影响下,进一步交联和聚集,表现为凝集、沉淀、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生物现象等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实际上这两个阶段以严格区分,而且两阶段的反应所需时间亦受多种因素和反应条件的影响,若反应开始时抗原抗体浓度较大且两者比较适合,则很快能形成可见反应。
- 上一篇: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2015/3/25
- 下一篇:黄曲霉毒素检测标准 2015/3/24